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乞丐的選擇很少
今日在網上留意到一篇由林愈靜所寫的《HK,城市的生與死》,乞丐對該文章感觸良多。乞丐一路看下去,心中不禁浮現千言萬語。當香港回歸時,乞丐還只是一個小學生,對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印象非常模糊,不過即使如此,乞丐還是或多或少感受到香港的轉變。
還記得最初九廣鐵路的到站廣播,是只有廣東話和英語,並未有普通話的。不過到香港快要回歸中國時,九廣鐵路開始把到站廣播以廣東話、英語及普通話順序播出。回想起來,當時乞丐對此還是有一點興奮,覺得香港好像越來越國際化。不過到了近期,乞丐發現到東鐵線把到站廣播改為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順序播出時,便不禁為此感到憂心。
既然連東鐵線都明顯向內地同胞靠攏,香港的其他方面也不能倖免。當中最容易留意到的便是香港語言。由「兩文三語」到「尖子」,由「六大產業」到「雙非」,政府帶頭把內地一些「假、大、空」的文字帶到政策之上,香港的市民市濡目染下也漸漸跟隨。
文字上既然能夠「假、大、空」,香港的行事文化也自然被受污染。香港的高等學府以追求世界排名為己任,漠視社會真實需要,令一眾學府淪為爭名的工具,培訓出來的學生卻未能符合社會需要,因而令到人才錯配情況於香港非常常見,也間接令到香港的貧富差距更為增加。政府對民生政策漏洞並未加以重視,卻急於壓制香港人僅有的自由。公屋建屋進度遠追不上市民需求,丁屋問題從回歸以來一直沒有解決,偏偏卻來推出二十三條。區議會市民登記漏洞尚未堵塞,區議會選舉種票疑雲尚未解決,反過來急於推出纏擾法限制新聞自由。種種所作所為,任何理性的人都能分析出香港正一步一步倒退下去。
正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香港人的理想也漸漸變得短視及勢利。以往香港也有不少富豪,但那時的電視不會經常吹噓鑽石多麼閃亮,陀飛輪手錶手工如何精緻等等。現在乞丐卻不時看到甚麼豪宅如何漂亮,甚麼高級衣服多麼時髦等。在這些風氣之下,人自然變得喜歡炫耀財富,以各種方法賺取快錢。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的銷費文化更有效鼓吹大眾銷費,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政府缺乏遠見,市民也不敢對政府有任何期望,只能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生活。
說到這一步,乞丐最不滿的,就是上述的問題,都不是跟乞丐差不多的大多數市民弄出來的!上述那麼糟糕的政策,都是回歸後的政府欠缺辦事能力和效率,又未能及時改革,政府也未能多方聽取政策意見,至使現今香港終被邊沿化。如今政府依然一錯再錯,但當一眾市民手上連選擇行政長官的權利都沒有的時候,又怎可以把香港的倒退怪罪於所有香港市民之上呢?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