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

佛學的積極面——《佛陀的啟示》(三)

本作的網上版本(中文版)︰
佛陀的啟示-羅侯羅‧化普樂

繼續上文,乞丐會繼續發表一下本書餘下的三個章節的感想,然後替本書作一個總結。

六、《無我論》
本文主要是提出佛學思想對「神我(आत्मन्)」的否定。佛家認為人類其中的兩大愚昧的執念自衛和自存,令到人類為了達到這兩個目的,便創造神的概念和幻想出不老不死的靈體「神我」。由於佛家追求真正的智慧,所以本文便從多個角度來解釋和否定「神我」的概念。其實所謂的「無我論」,最主要是否定人類的肉體和靈魂是獨立的,也就是說人類死後便甚麼都沒有,不會有靈魂繼續存在下去。

乞丐看到這一章時,乞丐是相當認同的,不過倒沒有太大的感覺。可能類似的思想,於道家中其實也有提及,而且其立論點也跟佛學思想頗有相似之處。只是道家思想把類似的行為解釋為違反自然的定律而加以批評,佛學則以人類的「渴(愛)」來解釋這思想的問題所在。兩者同樣導出強求永生不滅帶來的問題,不過道家的出發點在於違反自然,而佛家則認為這思想會妨礙人們追求真正智慧才加以反對。

本文也特別評論部分希望從佛學思想中找到支持「神我」的理據的人,就乞丐看來,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相信佛學,只是希望憑藉佛學之名做自己心中所想的事。其實現在說起來,很多人所謂的信奉宗教的人都犯上了類似錯誤,確實不得不小心。

七、《修習:心智的培育》
本文提及到佛學中的「修習」,不過相比起「修習」本身,更令乞丐在意的其實是作者提出的一個例子。有很多人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要一邊吃飯,一邊做很多事,到底這些人是在做甚麼?在作者看來,這人甚麼都沒有做,只是憑藉自己肉體上的勞役來使自己精神上逃避這個世界。作者也進一步推論,這些人都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過去的回憶或未來的夢想中,因此他們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至於「修習」的方法,還是建議讀者看回原文,這樣會比較好。

一般人想到的「修習」,都會令人聯想起瑜伽之類的東西。不過現實上「修習」所指的是讓自己能夠專注和平靜,令到人從心靈上得到真正的喜悅。一般人之所以「修習」,很多時是為了令到自己能夠得到更強大的能力,這不單令人不能專注和平靜,更只是「渴(愛)」的另一種表現而已。

八、《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
本文是本書最後一章,也可說是本作最重要的一章。本章提出希望認真學習佛學的人,並不一定要出家,脫離俗世。相反的是佛學是相當鼓勵人們投入當下的生活,以自己可行的方式實踐佛學便已經可以讓自己接近真正的智慧,進入涅槃的境界。

那為甚麼大家看到那些佛學大師都是出家人?因為他們希望以出家的自由身來傳播佛學、為眾服務等,所以他們才會想到出家,但若果學佛之人只為了自己的平靜,便出家修佛,不問世事,這也是違反佛學慈悲的宗旨。

相信看到這裡,那些害怕出家的人,再也沒有理由為此而不接觸佛教。事實上佛教主張活在當下,自然不希望多數人由於出家而被迫逃離現實生活。佛學是一門現實的哲學,去到最後還是要從行動中實踐出來。

總結︰引人入勝
乞丐看完這本書後,雖然未能全盤接受當中的思想,但不少的思想直到現在還是有其獨特的見解,也令乞丐得以從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想法,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經驗。乞丐非常推薦各位讀者如果沒有宗教思想衝突的話,能花一點時間去看一下本書,相信也能有一番體會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