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走向涅槃——《佛陀的啟示》(二)

本作的網上版本(中文版)︰
佛陀的啟示-羅侯羅‧化普樂

繼續上文,乞丐會繼續發表一下四聖諦中餘下的三個聖諦——集諦、滅諦和道諦——篇章的總結和感想。

三、《四聖諦之集諦-苦之生起》
這一個篇章提及到人之所以於人生之中,不斷於快樂和痛苦中徘徊,也就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便有「渴(愛)」。「渴(愛)」是人類的生存本能,為了使到自己生命得以延續,必須要有「渴(愛)」來推動人類繼續生存。可惜的是,「渴(愛)」也會為人類帶來痛苦,帶來摩擦。由於人與人之間有可能出現利益衝突,這時「渴(愛)」便會成為衝突的助燃劑,令到衝突持續不斷。對於這一部分,乞丐不知為何有強烈的既視感。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鬭。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上文是引自《莊子.齊物論第二》,當中也有提及到大部分人喜樂無常的景況,跟佛學是相當相似的。不過兩者的解讀方式是有頗大程度上的不同。

而這種「渴(愛)」的效果,甚至到人死後還是會一直持續下去,影響到後來的人和世界。就這方面而言,乞丐倒是相當同意的。

本篇章最後提及到每一個剎那的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而且都是即生即滅,只是意識會不斷轉移到每個個體之上。這說法呼應前段佛學提及人生無常的說法,不過乞丐認為可能由於篇幅所限,作者未能把這個概念加以解釋,所以乞丐也看個有懂沒懂就是。

四、《四聖諦之滅諦-苦的止息》
說到滅諦,便很自然的帶到一個佛學的重要概念——涅槃。根據本作作者說法,涅槃所指的,並不是一個死後才能達到的至善狀態,而是人類在生時能達到的精神境界。在這精神境界中,人類能完全斷絕貪愛,得到思想上的解脫。

類似的說法,跟道家追求思想自由的思想,倒有不謀而合之處。不過道家思想認為人生來就是思想自由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教化和社會的枷鎖,令到人類的思想受到束縛,只要遵循自然法則,便能得到思想自由。然而佛家學說卻提及「渴(愛)」是人的本能,唯有透過參透人生,擺脫本能的枷鎖,才能得以走進涅槃。兩者雖然目標相似,不過其中心思想卻有天淵之別。

五、《四聖諦之道諦》
本章是提及佛學對人類行為上的要求。相比起一般哲學,佛學多出了對行為的規範。相比起一般宗教,佛學也多出了其他宗教欠缺的包容之心。就乞丐的看法,從四聖諦的排列,佛陀似乎覺得人還是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再談及良好的行為才有意義。不過這不代表良好行為不重要,而是指良好行為必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作基礎,否則很多良好的行為,最終也有可能引起錯誤的後果。

作者也提出現代很多佛教活動其實跟佛學思想幾乎全無關係,不過作者認為這些活動對於引導佛學修為較淺的入門人士始終有引導的作用,在這方面倒是值得肯定的。這便是佛學包容之心的一大實證,問題是到了現代的佛教,有不少人都沈迷在這些活動之上,卻往往忘記了其背後的佛學意義,這真的不得不教本乞丐感到可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