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本乞丐看「標籤」

近期本乞丐並沒有追看新番,因此也苦於尋找寫作題材。放下這網誌兩個月左右,在星期一晚上看畢《潮潮Y世代》後,又忽然令本乞丐有了再次動筆的動力了。

卻說這節目中,提及到近期傳媒很喜歡對「八十後」、「九十後」青少年標示不少的「標籤」,如「草莓族」、「肉食女」和「毒男」等等。當中有大部份都是負面的,令到參與節目的一眾青少年頗為不滿。當中有一部分的意見提出,現在社會之所以那麼喜歡「標籤」,傳媒要負上不少的責任。這句話本乞丐倒是有一點保留,因為在本乞丐看來,與其說這是傳媒的問題,倒不如說是社會的風氣。

其實各位細心留意一下,這些被「標籤」的族群,其實當中包括大量的內容。比如是「毒男」一詞,其實是日語「獨男」同音演化而來的,其意義相當於「單身男士」。一般而言從字面是很難想像到這些詞彙的真正意思,因此一般人是需要略花一點功夫才能理解這些「標籤」的意思。

不過認真來說,要理解這些「標籤」其實不是很花時間。真正花時間的,往往是理解這些族群產生的原因。可惜,以香港普遍的速食文化,很多時並不認同大眾深入研究特定的議題。結果,很多時候大眾只是理解到這類「標籤」的表面意思,因此很多時便胡亂把各類性質相類,但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扯上關係。比如是「毒男」明明是指「單身男士」,但香港人很多時會把「御宅族」的特性包含在「毒男」之中。雖然現實上有大部分「御宅族」的確是單身,但其實當中也有不少是已婚的,所以兩者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因此,這類「標籤」在大眾曲解和傳播下,往往成為了跟本來意思完全不同的東西。

至於傳媒,其實對於這些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非常被動。傳統傳媒對於「標籤」這事上,能做的事其實不多,它們能做的,主要就是把網路上的「標籤」引述,絕少是為標籤作出新定義。雖然本乞丐對本地傳統傳媒沒有好感,但是今次要傳統傳媒承擔這個風流罪過,又太不公平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